本次展览将分前后两期展出新入藏的亚洲文物133件,展品材质涵盖漆器、绘画、陶瓷、丝织品等,来自不同地区,体现了台北故宫近年的收藏成果。展览以历史上的旅行故事为线索,分为8个板块,讲述典藏物件背后的人与事。
「寻找祭司王约翰:欧洲人眼中的亚洲」
13世纪中叶,基督教在欧洲已与伊斯兰教征战数个世纪,随着「祭司王约翰」的传说兴起,他们相信来自东方的祭司王约翰将会率领兵马协助基督教徒收复耶稣撒冷,于是寻找约翰的热潮开启了欧洲与远东的接触。
「西来东渐:东亚古典佛教艺术」
9世纪中叶,印度摩伽陀国僧人赞陀崛多来到云南的南诏国传播佛法,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理国张胜温《梵像卷》中描绘了这位僧人的肖像。赞陀崛多被封为国师,也是将佛教弘扬到我国云南的八大本土祖师之一。
「贸易网的可敬对手:东南亚陶瓷」
明朝海禁政策迫使中国青花瓷暂时退出外贸市场,这一时期越南青花以多元器形和洗练的纹饰受到欢迎;泰国受中国龙泉窑影响烧制出青瓷,参考景德镇青花制作出釉下铁绘作品,两者成为当时东南亚的陶瓷外销主力。
青花人物跪像,越南,15-16世纪
「来自东方的抢手货:印度外销工艺」
17世纪中叶以后,从中国、印度远洋而来的织品、珠宝与工艺家具等,都是欧洲上流社会追捧的东方珍宝。1885年,伦敦百货公司老板 arthur liberty 甚至计划打造一个鲜活的印度村,虽然该计划以失败告终,但体现了欧洲人对亚洲商品的喜爱。
黑檀嵌牙骨文具盒,印度东南部,18世纪中叶
其他重要板块还包括「西天梵相:汉地的藏传佛教艺术」「无相的崇拜:伊斯兰宗教艺术」「无相的装饰:中西亚的织品」「金刚乘:喜玛拉雅艺术」,将展出来自伊朗的《古兰经》、乌兹别克斯坦的黄地几何纹伊卡外袍、韩国的嵌螺钿龙纹衣箱等。
其他展品
《东海道五十三次隶书版》,歌川广重,日本,江户时代,1847年
嵌螺钿龙纹衣箱,韩国,19世纪
《古兰经》,伊朗,1560年
© idaily media 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