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宫殿(basilica cistern)始建于公元6世纪,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容量10万吨,是伊斯坦布尔现存最大的古代地下蓄水池,1987年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历史 · history
公元6世纪,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一座地下水宫殿,作为君士坦丁堡大皇宫的过滤及供水系统,最初命名巴西利卡宫(basilica palace)。
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旧名)之后,这座地下水宫殿曾作为托普卡珀皇宫的临时供水系统。由于奥斯曼土耳其人更喜欢使用活水,而非蓄水池里的死水,因此该地下蓄水池在短暂使用后便遭废弃。
直到16世纪中期,荷兰旅行家 p. gyllius 在伊斯坦布尔调查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废墟时,才在一座木制建筑的地下重新发现这座地下水宫殿,并在个人旅行书籍中首次向西方世界介绍该历史遗迹。
地下水宫殿曾经历过4次大规模整修,1985年完成清淤工作并增设参观平台,1987年开始作为博物馆对外开放。
展厅及馆藏 · halls and collection
地下水宫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地下供水设施,平面呈长方形,长140米、宽70米,占地面积9800平方米。宫殿内部建有336根大理石支撑柱,一共12行、28列,每根柱子高9米,相邻两根柱子相距4.8米。石柱风格主要是爱奥尼柱式和科斯林柱式,少数为素面多立克柱式。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石柱并非为蓄水池专门制作,而是从拜占庭帝国其他地方的历史建筑上拆除,再运到君士坦丁堡用于该水利工程。最具代表性的是2件美杜莎头部雕像柱基,被认为是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艺术作品。美杜莎是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凡是看见美杜莎眼睛的人都会被石化,因此这里的美杜莎头像为倒置或侧置。
重要展品还包括一根「眼泪之柱」,圆柱表面以整排泪眼形状的浮雕作为装饰。文献记载地下水宫殿在修建时曾动用7000名奴隶参与施工,研究人员据此推测「眼泪之柱」是为了致敬在建造过程中牺牲的数百名奴隶。
「眼泪之柱」
侧置的美杜莎头像柱基
地下水宫殿内景
© idaily media 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