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展览将呈现来自云冈石窟的石刻造像,结合北魏时期的陶砖陶俑、玻璃钵、碑刻及复制壁画等文物,探索云冈对北方中原地区石窟造像的影响,尝试讲述「云冈模式」如何成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经典审美范式。
公元398年至494年,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称「平城时代」。北魏统治者积极仿效中原制度,推动了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一进程也体现在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之中。
石窟艺术的「云冈模式」由考古学家宿白提出,是对我国淮河以北早期石窟进行研究分期的标准尺度。宿白将云冈石窟分为三期:460-470年的昙曜五窟,是平城僧俗工匠在云冈创造的新模式;471-494年,造像风格迅速汉化,造像故事题材增多,佛像面容清秀,具有汉式「褒衣博带」的特征;494-524年,石窟窟室式样急剧变化,装饰出现不少新样式,个体造像更为清秀。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模式」与「云冈文化」既是佛教造像的中国经典,也是文化传承的中国典范。北魏之后,东西魏、北齐、北周开凿了数量可观的中小型石窟,在承袭「云冈」风格的基础上,更加博取众长,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石窟艺术源流之地。
部分展品
平国候韩弩真妻碑,北魏
玻璃钵,北魏,2002年大同迎宾大道北魏墓群出土
甲骑具装俑,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
佛头像,北魏,2018年云冈石窟附近出土
交脚菩萨像,北魏,1991年云冈石窟窟前采集
天宫伎乐,北魏,2018年云冈石窟附近出土
佛立像,东魏,定县出土
石雕坐佛像,北魏正光二年(521年),1957年沁县南涅水出土
展览海报
© idaily media 尊龙官方网站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使用。